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新聞 > 正文:

習近平對土地的深情

2021-06-25 17:21:37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近平書記今年5月在河南省南陽市視察過的那塊麥田,這個月迎來了大豐收。

5月13日,習近平書記在赴南水北調中線渠首調研時,中途臨時下車,走進麥田察看小麥長勢,了解夏糧生產情況???span id="rccmaal" class="red">書記指出,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

在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版圖中,南陽雖然耕地面積不足全國的1%,卻是全國21個糧食年產量超百億斤的地市之一。今年,這里的夏糧有望獲“十八連豐”。

“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寶貴的土地,是大國糧倉的根基。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習近平書記念茲在茲。

梁家河所在的陜西省延川縣地處黃土高原,土地貧瘠,常年干旱少雨,“雨養(yǎng)農業(yè),靠天吃飯”一直是制約這里農業(yè)發(fā)展的瓶頸。

1974年1月,20歲出頭的習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重擔。當了支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社員們在村里的溝口打了一個淤地壩。

“這里打上壩,增加這么大面積的水澆地,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孫孫都會受益。咱說啥也得干成這個事!”為此,習近平科學規(guī)劃,帶頭勞動。

在打壩期間,習近平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熱情和精力。他起早貪黑,不僅一直在第一線指揮,也一直在第一線勞動,鏟土、打夯、搬大塊石頭砌堤圍、第一個走進冰水里往外搬冰碴……

淤地壩建好了,在洪水沖擊的關鍵位置,習近平搞得扎扎實實,固若金湯。壩頂的土地,成為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至今肥沃。

昔日沙荒灘,今日生態(tài)園。上世紀八十年代,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時組織繪制的滹沱河生態(tài)修復藍圖,如今已經變?yōu)楝F(xiàn)實。

河北省正定縣地處冀西三大沙荒(木道溝、老滋河、神道灘)所在地,沙荒面積大,長期無人耕種,改造潛力大。當年,習近平騎著一輛“二八”式自行車,跑遍了正定每個村落,遇到滹沱河的“大沙窩”,推也推不動,騎也騎不動,只能扛著自行車步行……

經過調研,習近平作出了“要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須向荒灘進軍”的判斷。他提出,要發(fā)展好林業(yè),利用好荒灘??h里研究制定了《關于放寬發(fā)展林業(yè)的決定》,在東里雙公社開展試點,把河灘地經營權下放到戶,且30年不變。沉睡了多年的荒灘被喚醒,種上了果樹、花生、小雜糧,正定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福建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qū)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qū)域之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這里的水土流失治理,同樣傾注了習近平的巨大心血。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曾先后5次深入長汀調研指導,發(fā)出了徹底消滅荒山的動員令。

1998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近平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題詞“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tài)農業(yè)”。

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多次在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節(jié)點上,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福建省生態(tài)建設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如今,“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的光景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生態(tài)美”“百姓富”,長汀走出了一條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轉型之路。

“一兩黑土二兩油”,黑土是世界上公認的肥沃土壤。習近平書記十分關心黑土地保護問題。

黑龍江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是一片面積有1.4萬多畝的水稻田,這里年產水稻近9000噸,相當于7萬人一年的口糧。2018年9月,第一屆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剛過,習近平書記就深入三江平原腹地,為保護黑土地開出良方:“堅持用養(yǎng)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書記再次踏上黑土地考察吉林“黃金玉米帶”,為黑土加“油”,叮囑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在田間地頭,在有關會議上,總書記一次次強調,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yǎng)好。

“我們黨的土地政策是長期穩(wěn)定的。”

“扎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工作,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

“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

土地穩(wěn),人心定。習近平書記心中那片熱土,如今愈加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