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新聞 > 正文:

習近平主席在歐亞經濟聯盟第二屆歐亞經濟論壇全會開幕式上的致辭引發(fā)熱烈反響

2023-05-27 16:51:42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莫斯科5月26日電題:期盼攜手開創(chuàng)亞歐合作新局面——習近平主席在歐亞經濟聯盟第二屆歐亞經濟論壇全會開幕式上的致辭引發(fā)熱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5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以視頻方式出席歐亞經濟聯盟第二屆歐亞經濟論壇全會開幕式并致辭。習近平主席的致辭在亞歐地區(qū)國家引發(fā)熱烈反響,多國人士高度評價中國對推動地區(qū)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認為習近平主席的致辭為中國同亞歐地區(qū)國家的合作指明清晰方向,認同“一帶一路”是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期盼與中方攜手開創(chuàng)亞歐合作新局面。

共享亞歐發(fā)展新機遇

歐亞經濟聯盟第二屆歐亞經濟論壇于5月24日至25日在俄羅斯莫斯科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主題為“多極化世界中的歐亞一體化”。與會代表圍繞歐亞一體化議程進行討論,主題涵蓋經貿合作、能源安全、數字轉型、技術合作、氣候變化等方面。

近平主席在致辭中強調,作為亞歐大家庭的一員,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亞歐地區(qū),也惠及亞歐地區(qū)。

在論壇現場聆聽了習近平主席致辭的俄羅斯-亞洲工業(yè)家和企業(yè)家聯盟主席曼克維奇說,作為長期從事地區(qū)經貿合作的商界人士,“我們能切身感受到中國發(fā)展給亞歐地區(qū)各國帶來巨大機遇,5月18日至19日在中國西安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5月23日至24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訪華等活動取得的豐碩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證”。

“習近平主席的致辭顯示了中國對加強與亞歐地區(qū)國家合作的高度重視。”吉爾吉斯斯坦政治學家巴克塔耶夫說,“歐亞經濟聯盟不少成員國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同中國有著密切聯系。中國將為歐亞經濟聯盟的發(fā)展提供更多動力。”

俄羅斯銀行協(xié)會副主席普列克辛對中國發(fā)展進步有切身感受。他說,1988年,他首次訪問中國,之后的30多年里,他經常訪問中國。“中國擁有廣闊市場,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與中國深化貿易、金融合作將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更多機遇。”

歐亞經濟共同體議會大學第一副校長蘭寧娜說,不少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希望借助同中國的聯合教育項目培養(yǎng)人才,這將大大促進人才流動和提高就業(yè),推動共同發(fā)展。

開拓造福各國的“幸福路”

近平主席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這個倡議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fā)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亞歐地區(qū)國家人士表示,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在亞歐地區(qū)取得了累累碩果,真正造福了地區(qū)各國和人民。

曼克維奇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為許多亞歐地區(qū)國家?guī)砹私洕焖僭鲩L,這些國家正在采取切實可行的步驟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取得了非常具體的成果,而且未來前景廣闊。

“正如習近平主席強調的那樣,中國正和遠親近鄰團結協(xié)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行得更快、更有效。”巴克塔耶夫說。

參加了歐亞經濟論壇科教分論壇的亞美尼亞埃里溫國立大學校長奧甘尼相期待拓展與中國在教育領域合作的新方式。他說,共建“一帶一路”也涵蓋了教育和科學領域,埃里溫國立大學設置了中文課程,與中國高校建立了良好關系,未來可以探索在多邊機制下開展教學合作。

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近平主席在致辭中說,中方愿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和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一道,繼續(xù)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旗幟,共享機遇,共克時艱,共創(chuàng)未來,攜手譜寫多極化世界文明進步新篇章。

“無論從當前出發(fā),還是著眼于未來,中國都是歐亞經濟聯盟的重要伙伴,這不僅體現在各領域合作的數據上,更體現在我們互惠互利的協(xié)作關系上。”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席多爾戈夫說,“共建‘一帶一路’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十分重要,我們在貿易、產業(yè)合作、技術發(fā)展、新物流和交通走廊等方面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歐亞經濟共同體議會大學歐亞研究所所長布拉夫列夫說,習近平主席的致辭對推動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合作具有積極作用,雙方在科技等領域聯合開展的項目將獲得新動力。

出席歐亞經濟論壇的白俄羅斯國立經濟大學校長葉戈羅夫說,當人們談論共建“一帶一路”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的成果時,最重要的是提高人民福祉。“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值得認真研究,并被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所借鑒。”(執(zhí)筆記者:劉愷;參與記者:陳汀、白雪騏、孟菁、關建武、華迪、耿鵬宇、安曉萌、魯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