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wǎng)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新聞 > 正文: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探源歷史 致遠未來

2023-06-03 15:43:47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分享到:
 

6月2日,習近平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時強調(diào),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座談會前,他先后考察了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

北京中軸線,貫通南北,也連接古今。中軸線北延長線上,中國歷史研究院古意盎然;由此再一路向北,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坐落于此。一館一院,蘊藏著怎樣的歷史文脈?

斯文在茲 賡續(xù)文脈

“斯文在茲”,中國國家版本館內(nèi)的“中華古代文明版本展”以此命名。

展廳內(nèi),一件造型渾厚、工藝精美的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熠熠生輝。何尊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內(nèi)底刻有銘文“宅茲中國”,是目前發(fā)現(xiàn)“中國”二字最早的實物記錄。2020年,習近平書記在陜西考察時說,“中國”二字最早見于在陜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

上個月,中國與中亞五國領導人“長安復攜手”。在贈送中亞國家元首的禮品中就有一件“何尊”,讓世界了解“何以中國”。

從陶瓷獸骨到金屬竹木,從實物紙張到虛擬數(shù)字,載有中華文明印記、文化符號、文脈信息的各種資源,都可稱為“版本”。它們見證并記錄、傳承并延續(xù)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我國自古將版本保藏傳承放在重要位置,從周朝的守藏室到漢代的天祿閣、唐代的弘文館,再到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淵閣、清代的四庫七閣,專藏機構綿亙千年。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習近平書記反復強調(diào),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著眼于中華版本資源的永久安全保藏,中國國家版本館應運而生,打造國家版本典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中國國家版本館除了在北京建設中央總館,還在西安、杭州、廣州三地建設分館,于2022年開館開展。四館均是依山而建,將中華文明的種子“藏之名山、傳之后世”。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院落式布局。三進院落,分別承載交流、展覽、典藏研究功能。(總臺央視記者劉岳拍攝)

目前,中國國家版本館共收藏版本2500多萬冊/件。從版本中認識中國、讀懂中國,在版本中看見歷史、啟迪未來。

歷史中國 鼎鑄文明

“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提供借鑒。”黨的二十大后,習近平書記首次離京考察,目的地之一是位于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為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

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2019年1月,中國歷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致力于講好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文化。習近平書記發(fā)來賀信說,“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tǒng)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fā)展歷史規(guī)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中國歷史研究院。(總臺央視記者韓銳拍攝)

隨后,中國歷史研究院籌備建設中國考古博物館?;娟惲?ldquo;歷史中國 鼎鑄文明”,依托研究院珍藏的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和珍貴古籍文獻,展示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演進。讓沉寂于庫房里的文物標本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將生澀的考古學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使百年考古學發(fā)展積累的考古成果與人民大眾共享,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

△中國考古博物館內(nèi)的宅茲中國專題展。(總臺央視記者許永松拍攝)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

半個多月前,在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山西運城,習近平書記走進運城博物館,凝望一件件記載著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fā)展的文物,他強調(diào),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對歷史深處的一次次回望與探尋,正是為了指引并堅定未來的前行。

賡續(xù)悠悠文脈,光耀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