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附二醫(yī)院呼吸科病房:溫暖細節(jié)傳遞醫(yī)者仁心
衡陽新聞網(wǎng)訊 記者左林生報道 在南華附二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的一間普通病房里,患者瞿女士正經(jīng)歷著疾病的考驗。然而,在這個略顯老舊的空間里,醫(yī)護人員細致入微的關懷和專業(yè)周到的服務,讓她感受到了超越病痛的溫暖。
每天清晨六點半,身穿花色護士服的唐萍會準時來到瞿女士床邊,輕聲詢問:“阿姨,現(xiàn)在好點沒?”這句簡單的問候,成為瞿女士一天的開端。另一位護士胡珊在為瞿女士更換輸液袋時,會自然地與她聊起家常:“阿姨,你幾個孩子?在哪里工作呀?”這些日常的對話,有效緩解了瞿女士住院期間的緊張和孤獨感??吹仅呐康恼煞蚯皝砼阕o,護士們也會笑著打招呼:“叔叔又來陪你啦!叔叔真好!”并總是叮囑:“輸液不舒服,隨時叫我們。”這讓瞿女士和家屬都感到安心。
即使到了深夜十二點,護士們的身影依然忙碌。唐萍會再次輕聲詢問瞿女士的感受;胡珊在測量體溫后,總會細心地幫她掖好被角,確保她休息得舒適安穩(wěn)。
讓瞿女士印象深刻的,還有肺功能檢查室的徐進醫(yī)生。面對瞿女士初次檢查時的緊張和不熟練,徐醫(yī)生戴著口罩,始終耐心指導:“阿姨,別緊張,聽我口令:吸氣……呼氣……憋住……”在瞿女士多次嘗試未果時,徐醫(yī)生沒有絲毫急躁,不斷鼓勵她:“再來,氣要吹出去,別舍不得呀!”直到瞿女士成功完成測試,機器發(fā)出“嘀”的提示音,徐醫(yī)生立刻豎起大拇指,笑著肯定:“成了!”這份耐心和鼓勵讓瞿女士深受感動。
當瞿女士的丈夫對檢查結果中的“小氣道障礙”表示疑惑時,徐醫(yī)生沒有使用晦澀的術語,而是用手指在墻面上比劃著解釋:“您看,想象這是支氣管,越往下走越細,像小胡同。最細的那些‘小胡同’要是堵了,氣就過不去,人就會憋得難受。”接著她又解釋了“彌散功能”和血氧飽和度的關系:“肺泡膜很薄,氧氣得穿過它才能進到血液里,這叫‘彌散’。我們做這些檢查,就是要找出可能存在的阻塞點,一步步看清楚問題。”徐醫(yī)生深入淺出的比喻,讓瞿女士和家屬理解了檢查的必要性。
回到病房,主治醫(yī)生劉青將瞿女士的CT片舉到窗前,借助光線仔細查看。她指著片上的影像解釋道:“您看,這些區(qū)域是炎癥的表現(xiàn),就像沙灘上的腳印。隨著治療的推進,就像潮水沖刷,這些‘腳印’會逐漸變淡、消失。”科室主任羅卿查房時,看到瞿女士精神好轉,也爽朗地鼓勵道:“瞿姐,剛才在院門口看見你,精神頭越來越好啦!照這樣恢復下去,我們很快就要‘歡送’你出院回家了!”
目前,瞿女士仍在接受輸液治療。但這段住院經(jīng)歷讓她感觸良多。她特別想記住的是:唐萍護士打針時那雙溫暖的手;胡珊護士深夜查房時特意放輕的腳步;徐進醫(yī)生用簡單比喻解釋復雜醫(yī)學概念的溝通方式;以及劉青、羅卿醫(yī)生口袋里那支隨時記錄病情、傾注責任的藍色簽字筆。
瞿女士表示,她想告訴新入院的病友:老附二雖然病房設施沒有新附二那么新,但這里醫(yī)護人員的專業(yè)與關懷一點不比新附二那邊遜色。從護士真誠的問候、細致的夜間護理,到醫(yī)生清晰的病情解釋、耐心的檢查指導和充滿信心的鼓勵,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都在構筑起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都是康復路上溫暖的陪伴。